看看傈僳族传统民俗习惯与民事法律
擦出怎样的“火花”
傈僳族传统民俗习惯
在元谋县少数民族地区,特别在傈僳族中90%的婚姻是包办婚姻。傈僳族婚姻嫁娶礼数多样,婚礼从提亲到礼成需3道仪式,分别为:喜欢酒、订婚酒、结婚酒。在订婚酒中女方提出彩礼的要求,男方当场不能拒绝。在彩礼中傈僳族人喜欢:表(寓意:以表心意);一套银饰等。这些都是傈僳族婚礼当中必不可少的彩礼。
傈僳族家庭一般比较稳固,离婚的较少。如离婚,要请中间人,并刻木为证。离婚当日要杀一头猪,由中间人刻好木刻并洒上猪血和酒,然后男女双方对天盟拆,就算完成了民族习俗含义上的离婚。木刻上刻有中间人的人数,并由中间人保存,如遇任何一方后悔和否认,就可以出示木刻作为凭证,女方需要返还男方送出银饰。而再婚的傈僳族家庭则父母将不再操办婚礼,亲戚朋友也不再参加仪式。
近年来,随着农村文化水平的提高和农民思想观念的改变,傈僳族离婚也呈现出增多趋势。
当风俗习惯遇上法律
你该怎么办?
简 要 案 情
白某明是姜驿乡人,1996年,经人介绍与四川的白某美按照姜驿傈僳族的传统民俗习惯举行婚礼,婚后育有两个儿子。因家庭琐事,夫妻双方多次吵闹,实在无法继续相处,于是白某明向元谋县法院黄瓜园中心人民法庭提出离婚,法庭受理了此案。
在庭审中,双方当事人就离婚、儿子抚养、财产分割及债务分担等问题均达成一致意见,争议最大的是男方多次提出让女方返还当初结婚时,赠与的祖传银饰;而女方认为银饰是赠与物,不愿返还。
法官耐心地向白某美解释了相关法律法规及当地的民俗习惯,也对白某明进行了悉心开导,最终白某美答应返还白某明的银饰。双方达成离婚协议后,在法庭工作人员的见证下,双方进行了赠与物(银饰)的交接。
李德萍法官办理过很多类似的案件,对她来说触动很大。她说“在元谋少数民族地区,许多风俗习惯深入人心,男女缔结婚姻,程序严格,形式隆重,礼尚往来贯穿于缔结婚姻的全过程。在审理婚约财产纠纷案件中,我们也经常遇到新出现的彩礼名目,处理此类案件时,如何正确辨析彩礼问题显得尤为重要。”
近日,黄瓜园中心人民法庭以创建“服务元谋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特色法庭为契机,结合党建品牌“让党旗在元谋现代农业示范区高高飘扬”,深入元谋县姜驿乡画匠村委会,寻找傈僳族传统民俗习惯与民事法律的切合点,为打造“无讼乡村”提供法律服务。
元谋法院在诉讼调解过程中也充分认识到民俗习惯存在的必要性和可操作性,将民俗融入到调解纠纷中,与当事人说民俗、摆事实、讲道理、叙亲情、论伦理、释法理,面对面进行调解,成功地解决了少数民族地区的多数诉讼纠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