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法院文化 > 法官风采
【我和我的祖国】法院前进的七十年时光
作者:赵永红  发布时间:2019-10-31 16:19:13 打印 字号: | |

七十年,这段时光足够一个蹒跚学步的幼童变成满头银发的佝偻老者。七十年的时光,是许多辈人不同年代回忆的汇聚,呈现的是个人生活的转变,组成的是国家发展路径的起伏。

一个普通人,七十年经历了什么,这要从他的衣食住行说起。或许宋祖英的一首歌足以描述大部分人生活的变化:“房子大了电话小了,假期多了收入高了,商品精了价格活了,越来越好”。

那么,这七十年,法院变得怎么样了呢?

就我个人的感受,法院从一个让普通人畏惧的地方变成了主动走进来说理的地方。这中间的转变,花费了几代法院人的心血,体现的是国家司法观念的几经转变。

那么,从一个普通人的角度来看,70年来,法院有哪些看得见的变化呢?

首先,法院人换衣服啦。“大盖帽两头翘”或许是很多50后直至80后的记忆中的口头禅。法院人的服装一开始确实是偏警服制式,行政化色彩浓厚。这也体现了法院的定位,国家机关的职能行使要求的是严肃、威严,要求相对人必须严格服从。然而,今日的法官们穿的又是什么呢?是法袍,法官们彻底告别了大盖帽,穿上法袍。这不仅是服装的改变,更体现了国家司法理念的改变,从高高在上发布命令的管理者到做到当事人中间的衡平裁判者,这中间减少的是行政强制,增多的是释法明理,减少的从上到下的命令,增多的是当事人对与裁判结果公正性的认可。

其次,坐在法庭里的除了法官,居然还多了人民陪审员。走入法庭的人,或许会发现自己居然认识新坐进去的那个人,那个人可能是曾经的老师、或者邻居、或者只是某个听说过的公道正派人。我们国家几千年来的厌讼心态,并没有随着新中国的成立而烟消云散。人们发生纠纷,更愿意找到村老、乡老来进行评理,法院在他们的眼里是一个陌生、神秘的机构,这是普通人对于法院曾经的印象。

两千年伊始,人民陪审员代表一种法律之外的公理正义评判走入法庭。法官不是唯一公理评判者,还有一些社会各阶层各行业的人参与进来,表达他们从一名普通社会大众对于公平、对于正义的定义与意见,并且更重要的是,他们的意见也有充分的分量影响纠纷的裁判。法院的评判不是高高在上的法律冰冷的裁定,更是社会大众参与的,接地气的公平正义的裁判。社会在改变,法律也在改变,人们关于公平正义的理念也在改变,如何让法院在不与社会大众隔离的条件下保持与时俱进的公平裁判,除了法律规定的更新,人民陪审员就是一个高明的设置。人民法院的裁判,从来都与人民相关,也由人民来参与,更由人民来认可公平正义。

再次,行政诉讼从80年代起作为一个新名词进入普通人的视野。如果行政诉讼听起来还有点抓不住重点,那么“民告官”是不是就简单明了多了。《秋菊打官司》讲的是普通村民和带有行政管理性质的村小组长之间的诉讼,这个还不具有代表性,如果放到现代,那就是哪个政府部门不履行职责损害你的权益,告它;或者行使行政权力侵犯你的权益,告它。总之,在法律授权许可范围内,你都可以一纸诉状告它。这在80年代以前都是不可想象的,政府行使行政职权也必须承担相应的责任。群众从听说到大胆的走进法院,这中间的改变,是依法治国理念的不断强化,是对政府行政权力行使的依法规范,是民众鼓起勇气维护自身合法权益,是法院秉持依法裁判的理念不偏不倚积累的公平正义权威。

接下来,就该到司法回避制度了。这也是一个法院不断规范自身、自我设限的过程。法院是司法机关,但是司法权的行使并不是目的,为了增加民众对于裁判结果的认可,程序的公正性就必须得到保障。 简单来说,就是让群众信任的人来裁判。或者退而求其次,让与案件无关的人来裁判。保证司法人员利益的中立性,是在程序上保证普通民众对与裁判结果的公正的认可程度。 “我要求某某回避”,这样的改变,不再是简单的要求民众对与法律的服从,而是使民众从心里对结果认可。法院人的七十年都在累积这样的认可,法律权威的丰碑,并不是一蹴而就的。时光将对法院人的付出给予见证和认可。

再接着就是员额法官制度。法院在制度改革的浪潮下,不断开展自我完善。法院面临的是随着时代进步的普罗大众,法院人面对的是五花八门的案件,一支强有力、高素质的法官队伍才能够适应新事物层出不穷的新时代。只有不断提升法官的法律素养、人文素养,才能确保案件既合乎法律又合乎情理,既是威严的裁判,也是深得人心的裁判。法官也必须以强大的责任心来处理每一个案件,因为案件终身负责制。这样明确的要求,才能使每一个法官在办理案件时殚精竭虑,确保案件经得起历史的检验。

最后要说的这个“智慧法院”,smart court很多人估计都很熟悉。有看过法庭审理案件吗?上庭审直播网看。有见过案件的裁判文书吗?上裁判文书网看。想知道跟自己签合同的人信誉如何吗?上执行公开网看。自己在外地但是想立案怎么办?手机立案平台网上立案完全可以,简单方便。怕自己出门收不到法律文书?法院的建议是只要有手机都是可以收到的呢亲。智慧法院的建立,减轻了法官的文书制作负担,更多的是使当事人走进法院变得更便捷。法院依然是中立的法院,不同的是法院的大门更敞开,法院的服务更突出便民,更接地气更亲民。这是一个转变,法院变得便民,但是前提依然是法律权威的树立和维护,看似是人民法院融合信息技术将发展,对于“人民”定义的深化。

看完了普通人眼中的法院七十年的变化,实际上我们看见的是我们国家发展的七十年,是依法治国进程的七十年。从初始的司法行政化到如今的中立裁判,从不愿走进法院到主动到法院寻求司法救济,从等待当事人走进法院到主动化解纠纷的多元化解纠纷机制,从靠双腿送达到如今网络送达,国家权力的抑制和人们权利的保障之间一直在纵深发展进步。西方国家个人权利的维护需要付出大量的金钱和时间,普通人根本承担不起,而我们国家的法院是面向大众,便民快捷,西方国家标榜自由民主,我们国家从来不屑于口头的宣传,而是踏踏实实一步一步,真正把人民权利的保障落到了实处。

七十年是多少代法院人的青春时光,是多少中华儿女的青春年华,才累积出今日的美好灿烂。如今的法院人,将踩在前人努力的基础上,继续投身法治建设,不负时光,不辱使命。


 
来源:元谋法院
责任编辑:金荣丽
友情链接
最高人民法院中国法院网人民法院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