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2月28日,清晨6点多,天刚蒙蒙亮,冬日的气候乍暖还寒。7时许,元谋法院干警正统一乘车,准备赶往脱贫攻坚挂包点江边乡盐水井村委会金马村民小组开展入户走访工作,这是全院干警本月第四次入户开展工作。
我和同事于当天上午8时许渡过金沙江,继续乘车沿着崎岖陡峭的山村公路再次来到金马村民小组,走访脱贫攻坚挂包帮扶的精准扶贫户。在这片熟悉的土地上,田间地头都是忙碌的群众,有的驾车载着农产赶往集市交易、有的在地里采蔬菜、有的在路边收购花生、有的赶着牛羊去放牧.......一派繁忙的景象,笑容写在每一个人的脸上。
沿着弯曲的小路和迂回的村间巷道,不知不觉就到了自己脱贫攻坚挂包户杞某某家门口。这时,我回想起去年10月第一次来的他家了解的情况:杞某某现年79岁,傈僳族,无文化,年老体衰,老伴早年去世。他与老伴生育一儿一女,女儿早已出嫁,儿子,现年42岁,迄今为止,一直未能娶上媳妇,目前只有父子俩共同居住生活。老杞常年上山放牛,儿子学会了电焊的手艺,平时就为本村和周边的村组的村民承揽如畜车、农用车、农具和住宅门窗等设施的一些电焊活计,从事电焊年务工年收入3000元左右。他家共有10亩田地,因缺水,只耕种玉米2亩、花生2亩、西瓜0.5亩,年生产收入约2000元左右;养殖耕牛1头,山羊1只,鸡10只,养殖方面无经济收入。其他收入就只有政府转移性收入,如农业综合补贴、生态补偿金等2753.21元。2017年家庭累计纯收入7313.21元,人均3656.61元,属于2017年度的脱贫户。
当我走进他家时,老杞正在堂屋门前的台阶上剥花生,他看到我便起身招呼。我移了一个木墩在他对面坐下来,和他一起剥花生,我们拉起了家常,问了问目前的生产生活情况。交谈中,我询问了他家里的一些具体情况,问老人还有什么需求,老杞说家里种了4亩多包谷、花生和西瓜,除自产自销外,还能卖一些,吃穿不愁,儿子帮人做电焊也有几千块的收入,能贴补家用,加之各方面的补贴和帮扶资金,真正实现了“两不愁、三保障”,现在差的就是为儿子娶上媳妇。
由于我的到来,杞家父子很高兴,连说现在生活比以前好多了,法院干警和乡村组干部们隔三差五的来关心他们父子俩,听到脱贫攻坚挂包户的心里话我感到很高兴。自开展脱贫攻坚挂包工作以来,挂包户没有把我忘记,还能喊出我的名字,但是我相信有精准扶贫的好政策,有了他们的自身努力,日子一定会越过越好,幸福富裕的生活一定会梦想成真的。
转眼到了中午吃饭的时间,杞家父子盛情邀请我与他们共进午餐,一荤三素的菜饭:炖腊肉、炒番茄、炸花生、煮青菜加白米饭,全部是土生土长和家养的生态食品。我们边吃边聊,我望着杞家父子写满笑意的脸,我深深感动了,这就是我们勤劳吃苦的山区群众,淳朴善良的农民百姓。我告诉杞家父子,今后的惠农政策会越来越好,党和政府会一如既往对他们给予极大的关怀和帮助,我们法院干警也会一如既往的帮扶你们家的。听我这么一说,杞家父子激动不已:“政府、法院这样关心我们山区农民,我们真的很感激!”虽然山区缺水的现实无情地捉弄了他们的理想,但党和政府的阳光没有被困难遮挡,庆幸的是,有了党和政府的精准扶贫惠民政策,有了一大群办好事、干实事、解难事的帮扶干部,只要双手还在肩上,梦想就能插上腾飞的翅膀,美好的生活就在前方!